查看原文
其他

不到什刹海,怎知北京之美

十一贝子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3-12-01


中国古代有不少城市与山水相依,其中一些名城以大面积的河湖为依托,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,形成景色绝佳的风景区,如唐长安之曲江池、杭州之西湖、扬州之瘦西湖、昆明之翠湖、济南之大明湖等,均为享誉天下的著名胜景。


北京的什刹海同样是一处景致优美、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的水景名胜区,足以与上述的曲江池、西湖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。这里一直是文人集会、市民游憩的重要场所,历代诗词歌咏,记载不绝,在旧京的生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岸边鳞次栉比的府宅园林和寺庙园林暂且按下不表,咱们今天先聊聊此处公共性的风景园林空间。

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


民间曾将什刹海的“银锭观山”、“西涯晚景”、“谯楼夜鼓”、“响闸烟云”、“柳堤春晓”、“湖心赏月”等景致列入不同版本的所谓“燕京小八景”。这些公共性质的景点大多临近水面,沿湖岸展开,具有外向、开敞的空间特色,且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:



第一种是三海间某些以桥梁为中心的特殊地段,风景特美,成为游人最集中之处,如后海西沿以及前海西南岸一带均属于此类。自西海南端至前海西南部之间原有长河勾连,三海水系于交界处往往建有石桥,典型者如万宁桥、金锭桥、银锭桥、得胜桥、李广桥、清水桥、三座桥等,各桥周围地段大多形成优美的小景区。


什刹海的桥梁多为三孔或单孔石拱桥,规模和复杂程度不及杭州西湖断桥和扬州瘦西湖五亭桥,更像是水面上一种精致的点缀和驻足赏景点。


万宁桥位于前海东端、鼓楼南侧,始建于元代,称“海子桥”。此桥位处北京中轴线上,是什刹海水域由湖变河的闸口。桥西曾设澄清闸,为通汇河重要枢纽。其位置恰好扼于长河广湖与通衢大道的交汇处,柳色荷影,闹市崇楼均在眼前,因此历来游人最为密集。

万宁桥(图片来源:自摄)


银锭桥位于前后海交界处,一湾带水,视野开阔,四面皆景,“银锭观山”乃成为什刹海一处著名的景致,《燕都游览志》描绘其风光云:“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三座桥之北,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。桥东西皆水,荷花芰菰蒲,不掩沦漪之色。南望宫阙,北望琳宫碧落,西望城外千岁峰,远体毕露,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。”清代宋荦有诗云:“鼓楼西接后湖湾,银锭桥横夕照间。不尽沧波连太液,依旧晴翠送遥山。”


后海南沿李广桥一带有北有明湖,南有清流,湖岸边曾建有水榭回廊,景致疏朗,《京尘杂录》载:“后门外李广桥一带明湖滉漾,大似江南水国,每过其地,辙令人起秋风莼鲈之思。有庆龙堂,水槛、回廊,轩窗四敞,盛夏入其中,一望芰荷芦荻,间与凫鹥鸥鹭,上下浮沉,薰风媵凉,心清香妙,恍如置身海上三仙山。”


前海西南岸一带旧称“西涯”,明代著名文人李东阳曾经在此居住,作有《西涯十二咏》,除其自家宅园外,咏及海子、西山、杨柳湾、稻田、响闸、钟鼓楼、慈恩寺、广福观等,正是其周遭景物,被后人称为“西涯晚景”。其中响闸位于三座桥下,此桥又称月桥、越桥、三转桥,水流过闸,轰然作响,“响闸烟云”亦成名景。由前海一带隔水面可观赏钟鼓楼,遥闻钟鼓声,视景声境俱全,有“谯楼夜鼓”之韵。



第二种以某座近水的楼阁或亭台建筑为核心,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,如元代丞相燕帖木儿所建的望湖楼以及鼓楼斜街之西的望湖亭、钟楼街西北的飞宇楼,明代的阮公亭、莲花社和虾菜亭等。元《析津志》载:“望湖亭在斜街之西,最为游赏胜处。”清代法式善有诗咏虾菜亭曰:“水光绿半城,花景红一埭。徜徉此亭中,何必买虾菜。”此亭至清代已经废毁。另外,德胜桥附近曾经建有水轩、湖心亭,也成为公共游憩之地。这些园林本身并无围墙,格局简单,大多与湖水紧密相连,以登高观景为主旨。近年新建仿古风格的望海楼也属于同样的性质。



第三种与酒楼、茶馆相结合,形同闹市,却又有美景可赏。其中前海北岸和西岸一带尤其繁盛,《天咫偶闻》载其景况曰:“玻璃十顷,卷浪溶溶。菡萏一枝,飘香冉冉。想唐代曲江,不过如是。昔有好事于北岸开望苏楼酒肆,肴馔皆仿南烹,点心尤精。小楼二楹,面对湖水。新荷当户,高柳摇窗。二三知己,命酒呼茶,大有西湖楼外楼风致。”

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


前海南沿白米斜街有清末名臣张之洞故居,张家的家厨在其身后利用临水的宅园之半开设会贤堂饭庄,后迁至北岸,位置更佳。其二楼均设绿油栏杆外廊,风景极好,客人至此,似乎赏景之乐大于品肴,清末夏仁虎《旧京琐记》载:“堤北有会贤堂,为宴集之所,凭栏散暑,消受荷风,士流乐之。”


著名作家邓云乡先生也描写道:“‘会贤堂’的风景是独一无二的,当时在北京找不出第二家。面对着什刹海的水面,往北方向望去,是鼓楼、钟楼的嵯峨气势衬着缥缈的蓝天;往东南方向望去,是绿树葱郁的景山衬着黄琉璃瓦的佛亭。近处是粼粼的水面,依依的柳浪,郁郁的翠盖,冉冉的荷香。从柳浪的缝隙中望过去,是斜跨前海那条大堤上荷花市场中的熙熙攘攘的人群。”邓先生认为这里的景致与杭州西湖孤山下的太和园、楼外楼很相似。


会贤堂南侧水面筑有长堤,罗列茶馆百戏,更为热闹,《骨董琐记》载:“宅南有文襄庖人所设会贤堂,嗣会贤迁于北岸,筑堤通湖南,沿堤植柳,高入云霄,堤上设茶肆及诸傩戏。……湖东北庆云楼在烟袋斜街,昔亦诗酒留连之地。”朱家溍先生《什刹海梦忆录》回忆其“后楼隔扇外面是一座有栏杆的平台。夏天吃过饭,在这平台上,正是‘荷净纳凉时’。”


庆云楼附近还有一座集贤居,号称“临河第一楼”,萨兆沩先生《净业觅踪》描绘道:“集贤居里,环境清幽,窗明几净。远望栏杆外,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不同。春雾萌绿,岸柳初黄,湖冰乍裂,一片迷濛,在这里浅杯慢酌,似闻春天在漫步走来。夏日荷开,碧莲如盖,柳荫鸣蝉,小船摇曳,躲在楼台蔽阴消暑,咏赋饮酒赏荷诗句。秋日天阔,西风萧瑟,败荷衰柳,转目西山,引得食客们感怀伤思,借饮酒以消除心中块垒。冬日观雪,远近漫白,寒鸦暮归,落日衔山,知心朋友相聚,更不能不一醉方休了。”


以上酒楼饭庄格局大体类似,均强调观景视线,其楼宇成为公共园林的一部分。除此而外,实际上这一地区几乎所有的寺庙园林都兼有公共园林的功能,而另有某些园林虽为私人所建,但向外界全面开放,性质也更近于公共园林,例如元代的万春园即是当时进士及第后重要的聚会之所,宛若唐长安之曲江宴,《渌水亭杂识》记载:“元时海子岸有万春园,进士登第恩荣宴后,会同年于此,宋显夫诗所云:‘临水亭台似曲江’也。”


本内容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先生原创文章,北京印迹平台授权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
相关阅读

北京印迹上线!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!“图观北京”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

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…...

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

八月展讯 | 暑期展览,精彩纷呈!

北京,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“快进键”


您与京城,一之隔!

关注“北京印迹”平台

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

“北京印迹”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,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,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,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,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,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。


“北京印迹”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,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、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。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,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,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,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

“北京印迹”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,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、热爱北京、保护北京、发展北京,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